搜索家庭日记:
日记分类: 常用标签:

让人纠结的早教

Public hum 写于 2013-02-16


英国《金融时报》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郑海阳
 
一转眼,吾家有女初长成。露露不再是出生时那个手指细如火柴、脑袋只有盈盈一捧的拇指姑娘,不再是那个因吃惯了奶瓶、使足了吃奶的劲也吸不出母乳的小可怜;也不再是那个抱起来就笑,一放下就哭的洋娃娃。虽然只有两岁多一点,她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有个性、有脾气的大小孩,我们家的欢笑和烦恼的源泉。

我和太太都是70年代生人,未曾享受过小皇帝的礼遇,反而由于严格家教,导致现在做人都失于拘谨。感同身受,所以我们都信誓旦旦如果有了小孩一定让她免于“病梅”的命运,可以有一个野蛮生长的童年。

然而,这个计划从娘胎里就破了产:太太怀上她之后才发现肚子里多了一个不速之客——“宫肌瘤”,她从小就要与它抢地盘,不得不在家保胎一个月,倍加呵护;后来唐氏筛查指标高,为避免生个出“唐宝宝”,太太冒着流产的风险去做了羊水穿刺,白白挨了一针;接着是大排畸时发现小腿偏短疑似发育滞后;等到20周,又发现脐带绕颈,最后她与超过8cm的子宫肌瘤“抢空间”时败下阵来,整整提前了一个月就咕咕坠地,4斤6两的体重令人怀疑到底能不能养活。总算在外婆外公的精心照顾下,日长夜大,虽然身高总是处于同龄孩子的下限,体重却老是在上限,可毕竟是无病无灾、健健康康。

每个小孩天生都精通操控他人的本领,6个月时,她就学会了用哭声遥控外公外婆;到了1周岁,她已经能够指挥爷爷奶奶拿到她想要的玩具;她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《穿靴子的猫》的无辜的小眼神,让太太那高高举起的手,最后只能轻轻地落到PP上;而我自认固若金汤的“反操纵”防线,也在她2岁时某一次要求得不到满足时,拒绝在我上班时像平常一样和我吻别而彻底崩溃;虽然在家天不怕地不怕,但是一旦外出,她却表现得胆小、自我、不合群——此时我和太太才隐约感到,长辈宠溺的副作用在日益显现。


同时,在与她同龄宝宝的家长QQ群中,不断地有傲娇的妈妈刺激着我们的神经:有女宝宝在18个月时就已经会背唐诗,有男宝宝在20个月时就已经会数数。相比起来,女儿已经24个月了,还只会叫简单的爸爸妈妈,连带她时间最长、和她最亲的外婆都不会叫。虽然我和太太都很有自知之明,凭我们的天资生不出来智商超过150的小人精,但是女儿如此后进,心里还是有点不安。即使外公外婆一直拿女儿可以区分我们的手机、鞋子甚至茶杯来证明她很聪明,但是我们宁可相信,他们是被爱蒙蔽了双眼。

有一天,太太终于忧心忡忡地对我说,那些18个月就会背唐诗、20个月就会数数的聪明宝宝,早在12个月就已经去上早教了,要不,我们也去试听一下?

她看似和我商量,其实已经预订了好几家早教机构的试听课,QQ群里的妈妈们都很乐意与她分享自己的早教经验,有美国的,有日本的,也有国内的;有提高综合能力的,有偏重于运动能力的、有专门发掘音乐和艺术天分的,最近的和我家隔了一个区,远的更是要坐上近一个半小时的地铁加公交。

于是在接下来的三个周末,我们就开始了每天早出晚归的试听之旅。显然,我们被深深地打击了。平时在外婆外公眼里的古灵精怪的女儿,在离开了“熟人社会”——楼下小区和附近公园的小社交圈后,明显与那些已经上过早教的宝宝们相比要害羞、胆小得多。尤其是某一家机构“不怀好意”地将我们的试听课,安排在18个月年龄段的班里,女儿的表现,甚至要差过那些矮她一头的宝宝们,那些宝宝们已经可以跟着老师做各种动作,而女儿在大多数的时间里,要么不知所措地看着们,让我和太太在旁边干着急;要么就是一个人自顾自地在一个角落里玩,即使是推她,她也不愿和别的宝宝一起玩。

而在一家来自于美国的早教机构,所有的课程都是以英文教学,老师也是一个外教带两个中国助教,这时发呆的就不仅仅是女儿,还包括我和太太俩了——我们在大学里学的那些哑巴英语,早就还给了老师,除了一些简单的“up/down”“open/close”还听得懂外,更多的时候是一头雾水。而更令人赧颜的是,我们得知,有的宝宝从6个月就已经来这家机构上课。令我们在雾水之外,更是一身冷汗:这个社会不仅笨鸟要先飞,聪明的鸟儿飞得更早。虽然透露这个消息的早教老师给人的感觉有一点巧言令色,因为看到女儿名叫露露,她马上就说她小时也叫露露,而她的名字里没有任何和“露”同音的字。然而看着这家机构门庭若市的样子,不断有身着连体衣、裹着尿布的学员们前来报道,不由得我们不信。

经过了整整三个周末早出晚归的考查,我们和女儿都有点筋疲力尽,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部美国喜剧片《大学之旅》。马丁劳伦斯演的老爸为女儿考查大学所花的精力也不过如此吧。我和太太发现,虽然早教机构名称各异、课程名目繁多、环境各有不同,但是最大的区别不过是中文与双语,中国老师和外教,早教的内容无非都是运动、艺术(说涂鸦更合适)和音乐,最终的意义不过就是为了给大城市里缺乏玩伴的孩子,提供一个和同龄小朋友接触的机会,扩大他们的“社交圈”而已。

即使是在某知名的美国早教机构,那些被严格规定不得拍照和摄影和课程内容,其实都是我们小时候远过的:玩沙包、踩高跷、荡秋千、骑小车……而各种各样的道具,如跷跷板、独木桥、滚圆筒,也都在我们的童年回忆里。当然比起童年,这里的环境更多彩,玩具更多样,地毯更柔软,还有动听的音乐,如春的暖气,再加上早教老师们富有煽动性和活力的声调,即使是爸爸妈妈们,也不由得和宝宝一起high起来,哪怕再听不懂英文,我和太太都努力地围着老师让宝宝的动作跟随上他们的节奏——如同印度玩蛇人的音乐一响,蛇就开始舞动,而家长们跟随着舞动后,钱包也自然而然地打开了。


我的一个心理学硕士朋友、也是一个女孩的妈妈,告诉我们,早教其实教的不是孩子是家长。如果家里老人会玩会热闹的,其实不去上都没有什么关系。她认为我们犯了所有家长一样的错,就是把内心的担忧和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了,希望能够在她们身上补偿我们小时候所欠缺的,实现我们小时候没实现的愿望。其实对孩子来说,有父母在身旁,并且能开心地玩耍就已经够了。至于她不与其他小朋友交流,很正常呀,这么小的孩子,她如果对其他小孩子很感兴趣,反而是奇怪了。

是吗?尽管如此,我们还是选择了这家早教机构,因为几次试听下来,女儿的胆小怕生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,而且也明显地跟上了老师的节奏。尽管对于工薪阶层来说,早教所费不赀,一节45分钟课程平均下来超过200元,数倍于我们的时薪,然而想让她的人生不留遗憾(也许更是我们的父母生涯不留遗憾),早教还是早点开始。

野蛮生长?见鬼去吧。

(责编:薛莉 Shirley.xue@ftchinese.com)

类别:宝宝成长历程 | 标签: 无标签


0 条评论
添加评论